【人物名片】
杨曦,男,现任厦大新浦京8883n平台下载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,兰州大学经济学学士(2006)、经济学硕士(2009)、日本神户大学经济学博士(2012)。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、空间经济学、产业组织理论,教授《微观经济学》、《国际贸易》、《产业组织理论》等课程。目前已在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、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等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。
在采访杨曦老师之前,早有耳闻他在课堂上是有名的严厉和讲原则。有学生说,上他的课并不轻松。于是,我们便也心怀好奇,他究竟是一名怎样的老师?
然而,初见杨曦老师,给人的印象却完全不同:亲切、随和,甚至有一种学长般的亲近。“我们就随意地聊天吧。”采访就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。
缘结厦大 心系经济
3年前,杨曦第一次来到厦大,没想到,自此与厦大结下不解之缘。
“经济学是我们厦大的强势学科,学院在学科上注重与国际接轨,而且为老师提供的工作环境十分优越,更重要的是,这里有很多交流、发展、学习提升的机会,这对我们年轻老师的成长十分重要。”谈到选择执教厦大,杨曦坦言,正是良好的制度和国际化视野吸引了他,也让他爱上了这所学校。
执教一年后,跟学院的很多年轻老师一样,杨曦顺利地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,而这也是他第一次以主持人的身份申请到的课题。“要不是学院的申请经验交流会,要不是其他老师的帮助,即便自己再努力,我想,也不可能那么顺利。”杨曦说,学院提供的平台以及老师之间形成的包容、独立和相互合作的关系,给了他和其他年轻老师更多的成长机会。“另外,学院制度规范,办事效率高,而这其实也给老师做科研提供了很便利的条件。”
因为喜欢经济学,高考后,杨曦就选择了经济学专业,并一路从本科念到了博士。早在大学期间,他便是图书馆的常客,循着兴趣读过不少经济学类的课外书籍,而这样的涉猎对他帮助很大:“因为在满足兴趣的同时,我自己的专业视野其实也得到了拓展。”他话锋一转,强调说,“不过,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。”
2009年,硕士毕业后,杨曦选择前往日本继续深造,攻读博士学位。谈起去日本的原因,他说,自己在本科期间就曾有过去日本交换留学的经历,对那里规范、严谨的制度和日本文化印象深刻。而正是那次留学经历,让他对经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,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。“更重要的原因,是因为日本在空间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实力位于世界前列,而我对这方面的研究很感兴趣,这样就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日本。”杨曦回忆说。
正是紧随自己的兴趣和对学术的追求,杨曦赴日学习、潜心研究,直至学成归来,进入厦大执教。“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,一定要找准自己的方向,并且尽早做出规划。”杨曦说。
亦师亦友 宽严相济
课下轻松随和的杨曦,一进入课堂,就变成另一副模样。“课上和课下,角色应该有所区分,在课上我有板有眼,很讲原则。”在杨曦看来,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必不可少,而课程的安排也需要尽善尽美,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是作为老师思考的问题。
事实上,经济学本身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,其逻辑体系和思维相对抽象,在学习后期,很多课程还会用到数学工具,而学生要做到的,就是明确这些数学公式背后的经济学直觉和逻辑体系。“老师的责任,就是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,准确地传达给学生,培养他们的经济学思维,让他们能够用所学的核心知识融会贯通。”因此,在课堂上,杨曦会将关键知识点在反复整合提炼后教给学生,告诉他们应如何运用、理解这类知识,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体系,并做到学以致用。其实课程本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,关键是要在听好每一节课的同时,掌握核心知识点,尽量做到化繁为简。
一个模型再复杂,其包含的逻辑体系和经济机制一定是很清楚的,所以在教学过程中,学生学完之后能不能用得上所学的概念或者方法,则成了杨曦比较看重的问题。一些高年级学生时常能提起自己当年在杨老师课堂上热烈、真切的体验,并细数其中的一幕幕。有人甚至在课后的评价说,那是一种课堂上的“较真”劲,课后的“热乎”感,让人记忆犹新。
杨曦一直在思考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,他觉得,在学习上,老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,比如定期安排论文阅读、讨论及课程练习,让学生在繁重的任务中会明白,如果没有前期的积累,后期便不可能写出一篇成熟、高质量的学术论文;而在生活上,老师则应该在课后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,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。3年来,杨曦一直身体力行遵循这样的教育方法。他从来不刻意要学生做什么,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。学生遇到问题时,他会主张学生先尝试独自解决,这样既可以累积经验,又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不足的地方,培养学习和生活上的独立思考能力。
“大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,更要学会怎样想问题、怎样处理问题,这个是关键。”杨曦说,他看重的是一个学生在学习或研究过程中的态度,如果态度浮躁,急着想要出成果或者完成学习任务,无疑是一种不好的状态。
认真随和 教研互助
在整个采访过程中,杨曦始终是热情细致地回答我们的每一个问题,让人倍感亲切和放松。
杨曦说,他在生活中是个比较随和的人。他喜欢爬山、跑步、听音乐,闲暇时,他还喜欢在海边散散步,或者带上相机去拍照。“我希望认真工作,也希望认真生活,而厦大是个既适合学术也适合生活的地方,和我很契合,让我很喜欢。”
对于学术科研,杨曦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:“首先,要让自己沉下心来,做到心态平和,这是做科研或者写论文必须要有的态度,否则很难做出好的成果;其次,通过读文献或者参与集体讨论,找到有趣、可操作的研究问题,然后再在这个问题上循序渐进地探寻,让成果自然地产出。科研是一项长期工程,唯有保持良好的心态,不过于焦躁,又不过于懒散,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,才能跑完科研的‘马拉松’。”
回顾来厦大后的工作,杨曦感慨:“作为老师,我的任务就是好好教学、专心科研。”他说,教学与研究并不矛盾,有时在做科研时遇到的问题,在相关课程中也会有所涉及。如此一来,他会将写作论文时用到的一些逻辑、方法或者心得与学生分享。譬如,研究生课程中,一些论文逻辑结构复杂、理解起来也比较抽象晦涩,而他则会通过结合基础课程的重要概念,帮助学生掌握相关逻辑体系或者思维方法。在他看来,教学与科研还是一种互助的关系,长时间伏案埋首于科研之后,通过课堂教学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状态——这也是他喜欢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。“科研做累了,通过上课‘放松’下也挺好的,上完课再去做点科研。”杨曦说。
【后记】
杨曦老师思维敏捷,语速很快,一开始时我们还担心是否能完整地记录所有的要点,但杨老师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一再重复,简洁的说话方式,让我们对这种说话风格印象深刻。厦大3年,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,认真教学,认真科研,认真生活,朝着自己的人生定位一步步前进。凭借着这份朴实的赤诚之心,杨曦老师定会在教学、科研领域开创一片新天地。
(梁咏丹 黄锦斌 王君莹)